Jul. 12, 2022

[讀者投書] 旅台河南同胞看兩岸差異

許許多多的人,包括兩岸跑生意、相互移民定居的,多少都會向人談起兩岸的差異的個人見解,每個人側重的點也不一樣,生意人更多是談經商環境,經濟制度,從事文化事業者,比較會強調兩岸民風文化的差異,一般移民在大陸定居後吐槽大陸政府行政的很多,在生活細節上覺得比臺灣方便的也很多,這些,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些差異。

我看見的,是那些被特別強調、強化的差異,例如,2021年,在回應大陸國臺辦願意捐助疫苗的消息時,時任疫情指揮官的陳時中作了看起來完全不像官方的官方回答──「他們沒打的,我們有一點興趣,他們在打的,我們不敢用」, 疫苗有效與否,連專家都不敢斷言,只是當時做為兩千多萬心急如焚等待疫苗和其它醫療資源的民眾中的一員,對這樣的回應實在驚訝,指揮官顯然覺得不失時機的虧對岸,彰顯「我們比較高等、高級、高貴」的氣勢,比為民眾實實在在的拿到醫療資源更要緊。閩南與臺灣民風,有「輸人不輸陣」,「愛拼才會贏」的氣魄,只是不知道民生安危與「拼輸贏」孰輕孰重?用在那個當下是否合宜?再到今年確診人數爆增後的「自主防疫」應對,也多少可以說明,兩岸政府在對待民生問題的高度上,是有差異的。至少我很難想像,大陸負責抗疫的主要官員會在別人伸出援手釋放善意的時候,作出類似的回應,哪怕對方是跟中國有世仇的日本。

近期大陸爆出關於小學生教材的一則熱點新聞,內容大概是許多家長反映已經使用了很久的教材有國族認同和性別教育方式上的問題,話題上了熱搜之後一片激憤,大陸相關的法制單位也已經跟進處理,不禁讓我想到近幾年臺灣中小學教材在國族認同問題上的改動,政治力量的介入自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整個過程中最讓人費解的,是曾經接受過「我是堂堂正正中國人」之教育的家長們,一片沉默,仿佛教科書怎麼寫,他們並沒有太所謂,那麼,是他們認為這不重要嗎?還是他們從來也不認同他們曾受過的相關教育?兩岸的中年世代,在捍衛原有文化價值體系的態度上,也有差異。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有一些自己的觀察判斷,多年反中氣氛,已經使「親近中國大陸」、甚至「肯定中國大陸」都已經成了一種另類而被針對,多數老百姓自然是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選舉的特性注定會使政客操作一些讓選票集中或兩極化的議題,使對一般候選人的行政或治理能力並無太多了解的選民,傾向於情感選擇,候選人在言語與行為上表現極端,以達到想要的選票結果。為此不惜破壞許多前人苦心建設的,民主體制應該具備的理性、原則、風貌,這是制度的游戲規則與人性產生的一種惡化反應,不是必然,但很難避免。

作者: ㄧ粟 (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