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4, 2022

[中聞社] 清明祭黃帝陵典禮改線上中視新聞將進行兩岸直播

清明節的這天,是傳統上慎終追遠,祭祀祖先的時刻。在陝西橋山黃帝陵,也因此舉辦隆重的祭祀大典,2022「壬寅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藉此傳遞華夏兒女的心意,陝西橋山是黃帝在人間完成大業之後,乘龍昇天的地方。後人打造黃帝陵用以奉祀。此祭典也綿延數千年。今年適逢新冠疫情主辦單位陝西省公祭黃帝陵工作委員會決定以線上公祭的形式,用莊嚴隆重的儀式表達追思,並將運用“5G+AR+雲機位”技術對公祭典禮進行全程直播,並於4月5日當天遊中視新聞進行兩岸連線直播(直播連結),主辦單位更為黃帝陵核心場景和建筑制作8K超高清VR互動場景,生成黃帝陵的全景漫游服務,並在互動全景中嵌入音視頻和圖文介紹,提升網絡祭祀的現場感和體驗感,增強清明公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

黃帝的父親是有熊國的國君少典,其母是附寶,某次在郊外散步突然看到奪目的天光乍現,就有了身孕,並且懷胎25個月之後產下黃帝,誕辰於夏曆三月初三。在當時部落聞名時代蚩尤的部族是最為強悍的ㄧ族,蚩尤在擴張勢力的同時,就與其他勢力產生衝突。於是遇到攻擊的炎帝神農氏求援於黃帝,黃帝答應後渡河大戰蚩尤,就在涿鹿(河北)展開對決,黃帝戰鬥勝利之後,也就被推舉為天下共主,也是華夏歷史的起源

春秋時期的秦國首都就在陝西咸陽,史記裡記載,秦國君主在秦靈公時期,就在吳陽(寶雞)設置祭壇,恢復祭祀黃帝與炎帝的傳統。也就是秦國,是做為傳承中原正統文化的概念,也是對黃帝做為始祖地位的推崇與認同。而唐朝更將其列為國家祀典,宋朝規定黃帝陵三年一大祭,明清沿襲此制度,並會由皇帝親寫祭文,派官員前往主持。在台灣1950年代至2017年,台北忠烈祠每年也會舉辦遙祭黃陵的活動。

 黃帝做為華夏文明始祖也在道教形成了黃帝信仰,主要以祭祀黃帝為代表,以軒轅教為主。是由王寒生先生,在1957年所成立,為了恢復中華民族精神,重建固有價值。在全臺灣設有多個廟宇,同時也進行各種與黃帝有關的祭典。在台灣的道教廟宇,黃帝經常是能見到的配祀神。以主祀來說,像是雲林斗六無極開基黃帝玉寶宮就是主祀黃帝。形象上,台灣對黃帝同時兼具先祖與神格化的認知,因為做為文明的貢獻者,人們也相信祭拜他也能帶來生活平安,事業順利,與庇佑財富。

被譽為天下第一陵的陝西黃帝陵,是黃帝乘龍升天的地方。在其離開之後於人們就立下衣冠塚。漢武帝之後改廟為陵,象徵始祖的獨尊地位。傳說曾有人想奉獻寶物給黃帝,原本埋在沒有樹木的橋山上,卻在回頭尋找寶物時發現已經長滿柏樹,使得寶物位置無法辨識。黃帝卻欣喜的說,其實因為埋寶,才會長滿柏樹,因此這柏樹就是你送給我的禮物,而我們可以用他來讓人們有屋可住。但之後因為水土保持不容易,黃帝也親手在今日的軒轅廟前種下柏樹。

陝西黃帝陵主要有陵墓區與軒轅廟兩大區塊,陵墓區地標是「漢武仙台」,據說是漢武帝北巡後到此地祭祀時所建。這個區域還有曆代帝王的御製祭文碑,屬於歷代傳承的最重要紀錄。而軒轅廟主要是1993年以後重修的全新建築群,是祭典主要舉辦場所。

1942年,蔣介石未能照計畫造訪祭祀黃帝,因此題字黃帝陵石碑,但原本碑文毀壞,目前在園區展示為復刻版。1946年,林獻堂率領台灣士紳組成台灣光復致敬團,前往陝西黃帝陵祭祀。但遇上惡劣天氣無法成行,在當地學校舉辦遙祭儀式並恭讀祭文。六十年後的2006年,祭文被製成石碑,由林獻堂曾侄孫林光輝豎立於黃帝陵,代表圓滿前人遺志的傳承意義。

「慎終追遠」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但明確的實踐才能感受到傳承的珍貴意義:就是我們知道從何而來,也才能明白未來從何而去的清晰道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命脈延續與榮耀的根本。身為華夏文明的繼承者,繼續守護這樣的榮光,也是中華兒女的使命。傳播華夏文明的種子,就從凝聚共識,珍惜兩岸一家情開始。